刊名:当代戏剧
曾用名:陕西戏剧
主办: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主管: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ISSN:1002-171X
CN:61-1040/J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0.1626016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8);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期刊分类: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期刊热词:
图版戏画
中新社南昌2月22日电 题:吴凤雏:汤显祖戏剧何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中新社记者 吴鹏泉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四百多年前,中国明代戏曲巨匠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至今在中外舞台上盛演不衰。
汤显祖戏剧缘何远播海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汤公戏剧作品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江西省抚州市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吴凤雏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进行深度解读。
他们都是时代的思考者和梦想者,站在时代前列,传播前卫思想。莎翁生活在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士一世时期,当时英国处于反思中世纪文明的文艺复兴时期;汤公生活在中国明代中晚期,正是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的反思时期。他们共同思考何为人的尊严、如何求得心性自由。现实中,“神”和“理”的势力都太大,因而他们的作品托之于戏、托之于梦。莎翁有仲夏夜之梦、老国王托梦等;汤公更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游园惊梦、晓窗圆梦、南柯一梦、黄粱美梦等“四梦”,都是通过梦来寄托作者对现实世俗之所思。
2016年,“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主题展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中新社记者 沈晨 摄
他们都讴歌被压抑的爱与情。情爱在汤、莎剧作均有大量表达,如杜丽娘是“至情”典型,一往之情,可生可死;朱丽叶则是“向死而生”。两剧虽悲喜结局不同,但皆讴歌纯洁爱情、反父权,实为反道统、反神权。
他们都深刻揭示人性被扭曲,生动展示人性之回归,给人以信念与启迪。“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是《哈姆雷特》经典之语,这种纠结、困惑、犹豫体现在行动上和思考中,更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困惑和纠结。这个问题,莎翁遇到,汤公同样遇到:如仕宦或者弃官、坚守还是放弃等,在剧中人物柳梦梅、李益、淳于棼身上均有刻画描写。
演员演出赣剧折子戏《临川四梦》,此剧择取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等经典片段。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汤显祖在谈到“四梦”创作时曾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梦”只是戏的表现手法,“情”才是汤公戏剧要表达的主旨。前二梦《牡丹亭》《紫钗记》讴歌了人间“善情”;后二梦《邯郸记》《南柯记》讽谕和鞭挞了人间“恶情”。无论是对“善情”的张扬,还是对“恶情”的否定,“四梦”都体现了“情在理亡,理在情亡”的情与理之矛盾,实质是当时新生与腐朽斗争的曲折投影。剧中情与理的对立,恰恰反映了中国晚明社会广大民众对专制政治和宗法道统长期压抑人的自然权利、合理个性诉求的不满与憎恶,体现出鲜明的反封建道统、倡人文启蒙的思想倾向。
尤其是《牡丹亭》,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揭示了时代进步的方向。汤公“四梦”能成为时代翘楚和世界戏剧艺术经典,根本原因正在于其具有跨时代的思想光芒和艺术魅力。
北京故宫慈宁门前举办昆曲《牡丹亭》“唱响”故宫活动。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此外,《牡丹亭》不仅是“场上之戏”,还是“案头之作”,不但可演,也可作为优秀文学作品诵读。当年《牡丹亭》一出,便掀起一股热潮,不仅“几令《西厢》减价”,且“文人学士,案头无不置一册;府宅街巷,翁妪无不议牡丹”。时至今日,《牡丹亭》不但以多种版本、多种语言在世界多国流播,而且以歌剧、舞剧、玩偶剧等不同样式活跃在世界艺术舞台上。
改编自明代汤显祖编剧的同名昆曲的芭蕾舞剧《牡丹亭》在纽约林肯中心剧院上演。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摄
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增加了一张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名片。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有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了解的文化名片,汤显祖戏剧就是一张金色名片。通过积极“走出去”的文化交流活动,“汤显祖故里”的艺术家们将《牡丹亭》演出及临川文化的多种非遗样式带到英国、美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多国;江西抚州也将具有中华文化独特风格的建筑物牡丹亭,建在英国、俄罗斯等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文章来源:《当代戏剧》 网址: http://www.ddxjzz.cn/zonghexinwen/2022/0307/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