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当代戏剧
曾用名:陕西戏剧
主办: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主管: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ISSN:1002-171X
CN:61-1040/J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0.1626016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8);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期刊分类: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期刊热词:
图版戏画
“榜单”的40台剧目中,有许多部作品走出了小剧场,走向更大的演剧空间。《绝对信号》当年就从小剧场,一路演到了北京人艺的大剧场。同样是北京人艺制作的《我爱桃花》(2003),也从小剧场起步,此后以经典版、青春版、明星版、纪念版、复排版等形式,屡屡登上国家话剧院、北京人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艺术院团的舞台,几乎每次演出都引起大的社会反响,取得不俗票房成绩,在大剧场舞台上熠熠生辉。
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 资料图片
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时,常会经历一个从不被理解、到经受时间考验,在逐步适应大众审美趣味后,被大众接纳,甚至成为下一个审美典范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小剧场戏剧也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旧日的“先锋”有可能会成为当下的“主流”。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先锋”,“先锋”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它所创新、实践的艺术经验从令人哑然、哗然到逐渐被认同和接受的过程。先锋是从瞬间中抽取永恒的激情,总是在不断追寻新的可能性。中国小剧场戏剧追求的创新精神,唯一确定不变的正在于它的变化与革新。
(作者:张磊,系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张磊)
《绝对信号》之后,《留守女士》《思凡》等作品应时而生。这些作品,或从题材方面尝试新的突破,表现对时代、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或从调整剧场观演关系的角度出发,跳出传统舞台的局限;或以对小剧场空间的开拓为契机,建构新的剧场体验;或试图追续戏曲的艺术传统,借鉴西方戏剧的风格手法。它们突破单一的闭锁模式,代之以多义与繁复的开放式戏剧结构。并以自由的时空取代幻觉戏剧的局限,以意识流式的人物心理时空的外化展现,散文化、多场次甚至无场次的结构元素,歌队、独白、旁白等多种叙述方式的运用,幻觉呈现与间离效果结合,再现与表现并用,共同营造了一个区别于过往的剧场世界。无论如何,它们从可见的、对剧场形式大刀阔斧的革新入手,逐步推进“实验”的艺术追求,将“小剧场”一时的权宜之计转变为长久的先锋探索。
小剧场京剧《一坛金》剧照 秦钟摄
“榜单”的40台剧目,包括话剧、戏曲、形体剧、跨界融合等形式,彰显舞台艺术的交流与借鉴,并对戏曲改革有所促进;在主题设置上,既有主旋律题材作品,也有直面消费主义的白领戏剧、解压戏剧;在题材划分上,既有历史剧、现实剧,也有心理剧、儿童剧;在制作机构上,既有国有院团的制作,也有民营机构的积极参与。
小剧场汉剧《再见卓文君》 陈禹州摄
今年3月23日,“纪念中国小剧场戏剧4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一系列演出、放映、讲座、展览等活动同时开启,还有旨在“推新人、出新戏、发新声、聚新力”的“回天艺术节”……中国小剧场戏剧,永远在路上!
小剧场话剧《我爱桃花》 资料图片
原标题:小剧场戏剧40年:也有风雨也有晴
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本就走得步履维艰,而市场经济的崛起与大众文化的流行,放大了小剧场“实验”色彩与观众审美意趣之间的差距,强化了商业因素对小剧场戏剧发展空间的挤压。以孟京辉导演为例,他在《思凡》《我爱×××》之后,发觉越来越难以表达想要抒发的情感、想要坚持的戏剧形式。1997年,他在赴日观摩学习中,认真思索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方向、实验艺术与主流大众审美的关系等问题。在看到日本主流戏剧与小剧场实验戏剧并行不悖的发展态势后,他反思自己过去那种只注重自我情感宣泄、一味以先锋姿态挑战观众的创作路线,意识到只有收敛傲岸不驯、恣意任性,才有可能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而只有更多的受众去接受、进而欣赏这门艺术,小剧场戏剧才能真正发展繁荣。因此,他拓宽了自己对“实验”和“先锋”的理解,把“和更多人接触”视作新的准则。于是,就有了接下来《恋爱的犀牛》《琥珀》《柔软》《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一系列作品。
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实践者们,从未停下脚步。在当下的后疫情时代,王翀尝试线上戏剧,无疑是对戏剧剧场空间革命性的挑战,也许不失为戏剧未来发展的有益探索。除此之外,王翀始于2017年的“极小剧场三部曲”,观众从《茶馆2.0》的11人,到之后的进一步减少,将对剧场可能性的尝试推到一种极致。
1 探索与实践:营造区别于过往的剧场世界
文章来源:《当代戏剧》 网址: http://www.ddxjzz.cn/zonghexinwen/2022/0608/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