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当代戏剧
曾用名:陕西戏剧
主办: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主管: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ISSN:1002-171X
CN:61-1040/J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0.1626016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8);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期刊分类: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期刊热词:
图版戏画
在电视剧《大染坊》里,卢家驹在中秋家宴上吟了一首诗,就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那首诗叫《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有,明月明年何处看”,在那个国家贫弱,列强入侵的年代,民族实业家在传统的象征团圆、美满的日子里念出这样的诗句,其实非常能触动你的家国情怀和奋发的斗志。
而《红楼梦》28集《开夜宴异兆发悲音》也是以中秋为背景:贾府中秋夜宴饮赏月,但已经是人丁凋落。黛玉和史湘云对诗,“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史湘云作诗“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冷月葬花魂”。这种陡然的心惊和凄冷,在中秋之夜更衬托出一种这个大家族由盛而衰,走向衰落的氛围和命运。
齐鲁壹点:如果让您总结一下,中秋包括“月亮”这样的内容和主题,在影视剧里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齐鲁壹点:在当代影视剧里,有哪些中秋的主题或背景给您留下印象吗?
编者按:年年中秋谈中秋。每到中秋,一些惯有的信息都会充斥着我们的周身,天价月饼、中秋礼盒、大闸蟹涨价……
王超:从细节上说,我们拍剧表现“静”和“夜晚”的时候,一般都会拍月亮;想表达“团圆”“相会”之类际遇情感的变化,也会拍月亮:比如两个人分开了拍残月,相逢了拍圆月。
王超:以中秋作为一个时空的背景,来展示故事、人物的作品有很多。电影方面,有《月到中秋》,它讲了一对夫妻在中秋节结合,经历家庭、亲情的纠葛,在中秋节回归团圆和美满的故事。中秋这个“家”的味道非常重的时间节点,会更能凸显一些情感的东西。电视剧就更多了,大家熟悉的《家有儿女》《甄嬛传》《武林外传》包括众多武侠剧、家庭剧都有中秋作为背景的细节。
一个是洪升的《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杨贵妃去世以后,唐明皇对她十分思念,到处寻觅她的灵魂。最后两人的真情感动了上天,他们在中秋这天的月宫团圆,“会良宵,人并圆;照良宵,月也圆”。
王超:对。先秦时就有中秋的说法,汉书有记载,此后到唐和宋中秋节达到最盛。有很多民俗,赏月、吃月饼、荡秋千,很多都寄予着团圆的意思。
而除了月饼、赏月、团圆、回乡的车流,中秋节还是“什么”?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一传统节日在当代,又有怎样古今之间的张力?
齐鲁壹点:这两部戏好像都有“团圆”这个概念。
有时候一方面画面是月亮,但另一方面主人公可能正经历着离别和坎坷,一些故事或者情感的张力就会出来。
中国人自古对“家”的思恋、依附是比较强的,讲究的“落叶归根”都有很强的家的意识。家是躲风避雨、安放灵魂的一个寓所。家就是“团圆”,一家人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这是中国人希冀的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 孔雨童
齐鲁壹点:在戏剧、影视剧这个领域,中秋节是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王超: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编导系主任。其担任编剧的电视剧《远乡》《洒满阳光的小院》、电影《生死30分》等作品在央视播出,编剧导演的作品先后多次获“金鹰奖”“田汉戏剧奖”“泰山文艺奖”等。
我们邀请了社会学、哲学、戏剧影视领域的专家分别跟我们聊一聊,换一个视角下看待中秋节。第三期来做客的是原山东省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编导系主任,曾有多部作品获“金鹰奖”“田汉戏剧奖”的编剧王超。
还有一部戏曲是《嫦娥奔月》。这是梅兰芳先生根据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改编的,讲的是嫦娥在酒醉后偷食后裔的不死仙丹,不得不逃入月宫。中秋之夜,在广寒宫宴会之后,嫦娥遥望下界,想起人间夫妻相对、众生团圆,更觉广寒宫的清寒。正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影视剧是一种动作的艺术,它和文学不太一样,文学是种间接审美,而它是直接审美,具有直观性。写小说我们能直接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给大家看,影视剧就要有动作、表情,甚至环境来呈现,比如月亮。因为人们在心目当中,对月亮对中秋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就是它代表团圆、美好、圆满、天伦之乐这样的东西。所以可以通过月亮、中秋,让人想象那种团圆的,美满的啊,相逢的那些美好的那种时刻,或者表达思念家乡、盼望团圆,对离别的伤痛等等。
文章来源:《当代戏剧》 网址: http://www.ddxjzz.cn/zonghexinwen/2022/091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