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当代戏剧
曾用名:陕西戏剧
主办: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主管: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ISSN:1002-171X
CN:61-1040/J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0.1626016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8);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期刊分类: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期刊热词:
图版戏画
中国的小剧场戏剧,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谋求生存和发展,带有某种逆境求进的悲情色彩。中国小剧场戏剧的探索者们需要在充分考虑市场商业性的同时,兼顾“实验”精神,走出了一条迥异于西方小剧场发展的艺术之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民间戏剧力量开始崛起,尤其是90年代已经出现、在戏剧演出方和投资方之间进行协调联络的制作人制度,大大激活了戏剧市场。投资方、制作人、演出方的三方合作,成为当代都市文化演出的常规制作模式。在“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40年影响力榜单”的40台剧目中,有29部是2000年之后创作的作品。中国小剧场戏剧在异彩纷呈的新阶段,对剧场可能性的多元探索与呈现,可见一斑。
中国的小剧场戏剧,如果不重视商业因素,可能会难以为继;而如果以完全让渡艺术性为代价,来换取生存空间,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的舍本逐末,甚至有等而下之地沦为快餐式速朽艺术的危机?在“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40年影响力榜单”中,位列40位最具影响力导演之列的王晓鹰,将此类作品称之为“以实验戏剧之名行商业之实戏剧”。
3 传统与现代:展现异彩纷呈的舞台艺术
早在1919年10月,戏剧理论家宋春舫就发表了《小戏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一文,介绍了兴起于19世纪末、风行于当时世界剧坛的小剧场戏剧(Experimental Theatre),着重强调了其“重实验”和“反对营利主义”的精神。而对这一理论倡议做出实践回应,将其真正落实到“小剧场”,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事情了。
2 艺术与商业:走向从博弈到共赢的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剧场戏剧,要为中国的戏剧开拓出一条新路。新路一方面意味着在戏剧艺术和思想性上进行大胆实验和探索,从而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提供参照;同时在当时日益浓厚的商业性的社会背景下,在艺术探索与市场反响二者之间探寻平衡之道,寻找独特的发展路径。在经历了从疏离、碰撞,到逐步“和解”的过程后,渐趋转变为现代都市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新方式。
1982年11月5日,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公演,它被视作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轫之作。只是,彼时的林兆华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艺术实验,更不是为了反对营利主义。他最初的出发点,不过是觉得中国话剧舞台的风格太过单一,这部作品更像是他出于客观条件局限而选择的权宜之计。
从1982年到今天,中国小剧场戏剧走过了40年历程,对中国当代戏剧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话剧怎么办”的发展语境,历经1989年南京首届中国小剧场戏剧节、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研讨会、1998年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节以及2000年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演暨学术研讨会等重要的发展节点,借由戏剧艺术创作界、评论界以及观众的勠力同心,形成了今天蔚为大观的局面。
(光明日报)
文章来源:《当代戏剧》 网址: http://www.ddxjzz.cn/zonghexinwen/2022/0608/966.html